晚宴散席后从池家出来,施乔和娘、祖母坐一辆马车。
施老太太和澜大太太兴致勃勃地议论着池宛的婚礼,新郎官进门的时候,她们都看到了闻名京都的长乐伯,觉得他不像传言说的那样不堪,不但高大俊朗,而且谈吐优雅、气度雍容,令人眼前一亮,与端庄温婉的池宛非常相配。
施乔笑眯眯地听她们说话,心里却惦记着跟邵庄的落星台之约。
一整天不在家,不知道他有没有让人送回信来。
回到猫儿胡同,大家各自回房歇息,好不容易挨到亥正,估摸着大家都睡下了,施乔和小卉才去查看瓦片下有没有回信。
结果让她们再次失望,还是空的。
小卉不由道:“信国公世子不会是不想赴约吧?”
有可能,自己亲口所说的约定都放鸽子,何况是她来提的。
施乔笑了笑:“算了,明早起来再看看,如果还是没有再另想办法。”
俩人回房歇下,翌日晨起推窗,小卉发现屋檐下垂着一截柳枝。
她眼睛一亮,跑到院子里一看,那柳枝果然压在门上正中间的那溜瓦下。
她等不急去叫施乔,迫不及待架好梯子爬上去,瓦片一揭,就瞧见一只空白封面的信封。
此时刚到卯正,施乔还躺在床上伸懒腰,小卉拿着信和柳枝跑进内室,满脸兴奋:“小姐,信,信!”
施乔“啊”了一声,撑着手肘坐起身,直接在床上拆开信封。
只见雪白的宣纸上四个力透纸背的大字过时不候。
“哎呀,他答应了!”小卉高兴地蹦跶起来。
施乔也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,然后又冷哼一声:“故意摆谱呢,行事如此拖拉,一点儿都不干净利索!”说罢将信交给小卉让她收好,自己掀被下床。
小卉拿着信喜滋滋地看了两眼,突然“咦”了声,怪道:“小姐,常言道字如其人,信国公世子的字倒与他本人不像,十分方正庄严,瞧着与先生的字有些像,难道他也写颜体?”
“我看看呢。”施乔刚倒了杯水准备喝,闻言放下水杯,拿过信纸仔细看了看,“嗯,确实。”
刚才没想到这茬,经小卉这么一说,才发现这四个字真不像出自邵庄之手。
她捏了捏小卉的圆脸,笑道:“练字不认真,眼力倒不错。”
小卉嘻嘻一笑:“奴婢从小看到大,若是连这点眼力都没有,也太愚笨了,怎么配当小姐的丫头。”
施乔的父亲施明澜写得一手漂亮的颜楷,明山书院的学生上行下效,都喜欢用颜楷写文章。
施乔被她的奉承话逗笑,把信交给她,重新端起水杯:“不过这字不一定是邵庄写的,可能是他身边的人代笔。”
“有道理。”小卉点点头,把信收进柜子里,“那咱们几时出门?”
“午后吧,祖母和娘那边,就说咱们去长公主府看嫣儿。”
下午,原本晴朗的天骤然乌云密布,大雨伴随着惊雷倾盆而下。
怡畅园内的游人忙到就近的楼阁避雨,足足过了一个时辰,雨势才转小,大家生怕老天爷反复无常,趁机会纷纷家去。
等天色渐暗,云歇雨停,园子里已经没什么人了。
夜幕降临时,幽静的落星台里亮起灯光,几个人影进进出出,不一会儿就把原本空荡荡的地方布置一新。
宝蓝色帷帐安然垂落,高悬的八角琉璃宫灯散发着明亮柔和的光线,中间一张红木嵌石面螺钿圆桌,两边各放了一只紫檀木云芝圆凳,角落里隔了扇四折花鸟屏风,后面炭炉茶具齐备。
邵明打量一圈又走到亭外,见石阶上的泥水也清扫干净了,才满意颔首。
山坡下一点光亮忽明忽暗,提灯笼的小厮引着邵庄慢悠悠走了上来。
邵明侧身立在门口,躬身喊了声“世子”,目光落到邵庄身上却大吃一惊,不由狠狠咽了下口水,抬袖抹了抹额上并不存在的冷汗。
“布置得不错,辛苦了。”邵庄神色自若地打量四周,坐到圆凳上,望着窗外黑漆漆的夜色问道,“几时了?”
刚才为他提灯的小厮摸出块怀表一看:“离酉正还有两刻钟。”
邵明忙道:“施小姐下午就来了,去河边溜达了一阵,像是想找那天丢的手帕,这会儿应该还在酒楼用膳。”说着问邵庄,“您用过晚膳了吗?要不要让人送些吃的来?”
“不用,我不饿。”
话音刚落,一个穿粗布短褐的男子进来禀道:“施小姐刚刚在酒楼结完账,朝这里来了。”
邵庄微微颔首:“都退下吧,楚清留下服侍即可。”
“是。”邵明应下,领着人往外退。
刚才来禀报的男子却面带迟疑地对邵明道:“大爷,小人有话想跟世子爷说。”
虽然问的是邵明,但邵庄也听到了,眉毛微挑,显然有些惊讶。
邵明一脸茫然,连忙解释道:“他就是一直跟在施小姐身边的人,大概是有什么关于施小姐的事想告诉您。”
邵庄挥了挥手,示意其他人先退下,温声道:“你说。”
男子垂首立在邵庄面前,显得有些紧张,话却说得十分清楚:“小人这段时间不分昼夜守在猫儿胡同,见多了,听多了,对施小姐算是比较了解。施小姐是个性情中人,小人觉得,您若是想将施小姐收为己用,威逼利诱是不行的,只能投其所好。”
邵庄盯着他,笑容温和,目光却很锐利:“你怎么知道,我想将施乔收为己用?”
男子几不可见地抖了一下,镇定道:“小人只是猜测。沈家在朝中至关重要,但定国公老谋深算、心如磐石,拉拢他不容易,定国公世子在父亲面前说不上话,不如沈大少爷有用。沈大少爷既是定国公看重的嫡长孙,又是天子近臣,若是能左右他的想法,拉拢沈家就能事半功倍。明年施小姐就会嫁进沈家,沈大少爷对她十分中意,女人的枕边风,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奇效。”